白宗宇
题目之所以用“开垦”,是因为校园文学几近荒凉,之所以是角落,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挤占,快把校园文学挤没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学生校园文学蓬勃发展精彩纷呈的黄金时代,中学文学社团纷纷成立,青少年作家诗人如雨后春笋,校园文学报纸杂志应运而生。那时候,很多著名作家诗人亲自为一些校级刊物出谋划策,刘心武、贾平凹、舒婷、张炜、吴思静、路遥亲手把《中学生文学》、《中国校园文学》从学校推向全国。那时候,中学校园里,有的同学能写出优秀的长篇小说和很棒的诗歌,那时候,学生有文学梦,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校园文学渐渐失去热度和亮色。尤其是现在,原因很复杂又很简单,一句话概括:有很多师生都认为文学对于高考没有什么明显的效用,其实一篇真正的好作文,不在于模式、开头结尾的技巧,一个很重要的标尺那就是有文学味。
所以,校园文学其实并不是那么异类和不合群。
校园文学关乎语文及课堂教学。
我在今年5月份给江苏省高考命题组组长王华宝教授写的一封信提了8点建议,今年暑假刚开始的时候,他给我回个电话,他说邮件刚刚看到,因为自己被关起来命题了。谈话中提到,高考作文的出路,他说考场作文多数不是文章作品,见不到一丝文学味。看来营造考场作文的文学味倒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我想,官湖高中的语文课堂就可以从文学性文学味进行自我改革。可行性很强:我们多数学生总分里的多半江山是要依靠语文的。当我们语文老师感到自己的课堂索然无味时是不是会想到缺失了文学味?写作不要盯着写法技巧不放。阅读也不能狭隘成考题训练。真正的阅读就是师生一起看几本书,一起看几本杂志名刊,写作就要放掉模式套路,把情感写出来,把你怎么想的写出来,语言上结构上要接受好文章的熏染,考前稍稍训练疑点技巧即可。所以校园文学的用处可谓大矣。
校园文学关乎教育、生命和文学素养。
文学是通向心灵世界的一条捷径。余华说校园文学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这种教育最简单健康和持久。于漪老师说文学有一个底线叫求善向上,因此,校园文学发表一篇文章,实际上是一个培养心灵的机会,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触动人心。什么是文学素养,就是你眺望西边的二期工程里时,能够想到眼前这簇簇芦苇就是诗经里的在水一方的伊人眼中的苍苍蒹葭,把这种思绪写出来,就是自我教育的审美和生命诗意的涵养。
校园文学关乎青春梦想。
追梦朋友,朝阳已经升起,别关了窗子,望天空,文学如启明星,在我们眼睛深处发光.一生都这么亮粉,如红日的温暖在心中升起一股感动。澎湃的激情,翅膀一样打开,花儿一样合拢。我们怎能不在乎这优美的姿势?别错过这个美丽。
可是现在,我们还有谁对这诱人的文学怀有梦想?
王栋生老师说:“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遇到一群没有梦想的教师,是人生的不幸,反之,一个有梦想的老师遇上一群及其现实的学生,则肯定是一场灾难” 我说,最糟糕的是一群没有梦想的老师遇到一群没有梦想的学生。那么《蓝风》这本杂志,能否唤醒官中师生的写的念想?官中的校园文学能否寄望在《蓝风》这个启航梦想的码头?
也许你天生拙于言辞,文学将帮你战胜自我。
同学们,青春是人生富有朝气和豪情,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有无穷潜力和无限希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生命和心智不可遏制地成长着。“青春不能被挽留,也不能被拒绝”。青春是涩味的,它注定要经历幼稚;青春是咸味的,它必须伴着汗水。把你们走过的路,留下的足迹书写下来;把你们内心的激荡、智慧的成长、理智的思考记录下来,这就是你们奋飞的起点。
同学们,多年以后,当你回望三年的高中生活时,你可能会把一摞一摞讲义忘掉,会把一节一节的课堂忘掉,但是你发表在校刊上的一篇文章、一首小诗,会让你久久张望。
这本刊物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都是我们了官中人的梦想,我们官中人的心声,我们官中人共同追求的理想。校园文学不是急功近利,应试教育可以包围一切,但是校园文学是一粒不会熄灭的火种,一些学生具有心思敏锐、诗意萦怀的天赋,随时都可以让自己心灵辉煌起来。
也许,官湖高中应重新认识语文和语文的文学性,从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如果不端正对语文及校园文学的态度与看法,认为语文及校园文学没有什么用,那才是真正的浅薄和短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能够折射一所学校的教育视野。我们有被应试教育裹挟的无奈,但应当尊重呵护校园文学自然健康生长。
《蓝风》这本杂志以及蓝风文学社恰似一个角落,这个角落里自会有成长的欢乐,至少我们也要在繁重的课务里抬头看看天空是否有鸟儿飞过,文学就是栽一棵树自己乘凉,对于官中学校和《蓝风》校刊编委组来说,不仅是一棵树的问题,可能要去植树,去造一个林子。不要一直做看客,做蓝风的主人吧,可能是你在高中留下的一道深深的印迹。
《蓝风》第一期正在付印,第二期2016新年版期待全校师生的投稿,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